./t20171001_610119_taonews.html
首页  >  音视频  >  音频  >  科学播报

酷刑逼不出真相

酷刑逼不出真相(科学播报) 0:00/0:00
最新发布时间: 2017-10-01
分享到:

今天我们讲一讲极端手段,真的能获取有用信息吗? 

  

在热门美剧《24小时》中,杰克·鲍尔是一名作风凶悍的反恐特工,他信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在大多数场景中,鲍尔都知道他抓获的恐怖分子掌握了下一次恐怖袭击的详细地点和时间,而且只要对他们使用极端手段,就能从恐怖分子口中取得准确的情报,及时阻止灾难发生。 

  

然而这只是好莱坞式的幻想。在现实中,被抓获的人可能是恐怖分子,也可能不是;他可能掌握了恐怖袭击的准确情报,也可能没有;他可能吐露有用的信息,也可能不会。 

  

如果他开口的动机只是为了终止酷刑,那么,事实证明,他的话并没有什么可信度。 

  

早在中世纪,欧洲的官员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现象。 

  

当时正值欧洲猎巫狂潮时期,有很多人因为被指控为巫师而被捕。极端的宗教环境一点也不人性,为了尽可能地围剿巫师,他们会对已经被逮捕的人严刑拷打,直到逼出同伙才肯罢休。 

  

当时监督宗教审判的一位公爵觉得情况不对,就在严刑逼供期间故意设计,问被审讯的“女巫”,他身边的两位官员是不是巫师。 

  

在加紧刑具后,那位女巫居然绘声绘色地描述起了这两位官员参加恶魔聚会,能变身成狼,甚至和其他女巫生出蟾蜍头,蜘蛛腿的孩子。 

  

公爵周围的两位官员,吓得脸都绿了,简直不敢相信女巫在说什么。 

  

显然,为了获得片刻的喘息,女巫被迫说谎了。 

  

早在2014年,美国参议院就发布的一篇详尽的报告,它分析了数百万份中情局的内部文件,内容都涉及对恐怖嫌疑人动用酷刑。 

  

然而得出的结论却是“中请局使用的强化审问技巧,并不是获得情报的有效手段,也很难让对方真正配合。” 

  

报告还补充说:“很多经过强化审讯的嫌犯编造了虚假信息,导致出现了错误情报。甚至造成了更麻烦的问题” 

  

电影里,极端手段会把剧情推向高潮,但现实中,酷刑却得不到有用信息。 

  


专辑里的声音
查看更多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