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中,太空育种作为航天技术与农业科学的奇妙结晶,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餐桌和农业的未来。自1987年我国首次将农作物种子送上太空,这项充满科幻色彩的育种技术已走过了30多个春秋,培育出众多优质的粮食、蔬菜、水果等新品种,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太空环境孕育农业硕果
太空育种,又称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如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交变磁场等,使种子产生突变,这些突变多数是随机的,科研人员从中选择一些能够改善作物性状的突变种子进行培育,最终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这项技术融合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农业育种途径。
通过太空育种技术培育出的作物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拉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序幕。此后,美国、苏联等国家开始将植物种子送入太空,研究太空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的影响。1987年8月5日,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着小麦、水稻、青椒等百余个品种的农作物种子,成功完成了首次“太空之旅”。这些种子返回地球后,经过科研人员的精心选育,培育出了大豆“铁丰18”、棉花“鲁棉1号”等一批获得国家发明奖的优良新品种,开启了我国太空育种的新纪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太空育种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进行航天育种搭载试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品种24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新品种数百个,年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太空育种成果最丰富、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
太空育种作物全面开花
粮食作物
曾经,一位外国专家发出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他认为,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粮食产量可能赶不上需求,未来会面临粮食危机。但是,今天的中国已经掌握了水稻、小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的种源,粮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再依赖其他国家。
以水稻为例,经过太空诱变的水稻种子,后代出现了许多优良性状,如株高变矮、穗长增加、粒重提高、抗病性增强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指导收获的华航51号水稻,亩产达到1075斤,比普通水稻产量高5%左右。此外,太空育种还培育出了早熟、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如利用航天突变系“9940168”和“济麦19”杂交选育出的“鲁原502”,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成为我国三大主推小麦品种之一。
航天小麦品种-“鲁原502”
蔬菜作物
太空蔬菜的育种原理与粮食作物类似,不同的是,蔬菜作物对品质和外观的要求更高,科研人员在选育过程中更加注重果实的大小、形状、颜色、口感等性状的改良。通过对太空诱变后代的多代筛选和培育,最终获得综合性状优良的太空蔬菜新品种。
太空蔬菜以其独特的品质和优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太空青椒果大色艳,籽少肉厚,产量比原来普遍增长了20%以上,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铜铁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比原来高出7%-20%。太空茄子果大、色美、味甜,富含维生素C和糖分,贮存期比普通茄子长,成熟期提前、产量提高,同等条件可比普通蔬菜提高产量15%-20%,且抗病性、抗逆性强。太空番茄植株高大,生长势强,果型大,果肉厚,肉质沙甜,口感风味极佳,耐贮运,品质优,亩产可达10000-15000公斤左右,适应性广,抗病性强。
通过太空育种技术培育出的特大南瓜
花卉作物
太空育种还丰富了花卉的品种资源,为花卉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经过太空诱变的花卉种子,后代花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性状发生了丰富的变异,产生了许多新奇独特的花卉品种。太空蝴蝶兰花朵更大、颜色更鲜艳,花瓣上的斑点和条纹更加清晰,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太空矮牵牛植株紧凑,花朵繁多,花色丰富,花期更长,更适合盆栽观赏和园林景观布置。
牧草作物
太空育种在牧草领域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经过多代选育和鉴定,科学家培育出适合不同生态环境种植的太空牧草新品种,这对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太空诱变的牧草种子,后代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太空苜蓿产量比普通苜蓿提高了20%-30%,蛋白质含量增加,纤维含量降低,更适合作为家畜的优质饲料。太空黑麦草适应性更强,能够在干旱、寒冷等恶劣环境下生长,且耐践踏,是优良的草坪草和牧草品种。
太空育种是转基因吗?
当然不是啦!太空育种和转基因技术虽然都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通过太空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小番茄
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因素,促使种子自身发生基因突变,这种变异是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可能发生的,只是通过太空环境加速了变异的频率。太空育种过程中没有引入外源基因,新品种的遗传物质仍然来自于自身,其安全性与传统育种方法培育的品种相同。
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的基因组中,使受体生物获得新的性状。这些外源基因通常来自于其他物种,如细菌、病毒、植物等。转基因技术能够打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实现基因的跨物种转移,从而赋予作物一些传统育种难以获得的性状,如抗虫、抗病、耐除草剂等。但由于转基因技术涉及到外源基因的导入,其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我国对太空育种和转基因技术都有严格的管理和审批制度。太空育种新品种需要经过多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证明其在产量、品质、适应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且安全性得到保障后,才能通过审定并推广应用。转基因作物则需要经过更加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包括环境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等方面的评估,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会批准商业化种植。
“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马铃薯实生种子
太空育种的璀璨远景
展望未来,太空育种将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太空探索的深入,太空育种的实验条件将更加完善,能够为种子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太空环境,进一步提高诱变效率和育种效果。同时,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基因编辑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等,在未来也有可能与太空育种技术深度融合,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手段。
部分信息来源于:人民网、新华社、光明网等
(科学性审核:郑永春博士,空间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