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音视频  >  音频  >  向科学致敬

第64集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科研之路

第64集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科研之路 0:00
最新发布时间: 2022-06-22
分享到:

  2015年1月9日,人民大会堂,万众瞩目。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获得2014年度最高科技奖。 

  与“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相比,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则鲜为人知,因为在1988年退休以前,他的名字是绝密。所以,抛头露面的事情,于敏一生中只有两次。除了这次领取最高科技奖,另一次是在1999年的时候,表彰研制“两弹一星”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院士怀有一腔报国热情,经历多重考验,用一生讲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背后的故事。 

  于敏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成绩出类拔萃。1944年,在他考上北京大学那年,父亲突然失业,无力再供他求学深造。在同窗好友家庭资助下,才得以迈入北大校门。 

  1949年,于敏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高校毕业生,并考取了北大理学院研究生。一次代数考试因为题目很刁钻,数学系“尖子生”才勉强得了60分,而学物理的于敏,却考了100分。于敏说,他之所以如此刻苦学习,就是为了实现科研报国的夙愿。 

  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被核物理学家彭恒武和钱三强看中,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此开始了科研生涯。这时我国正在发展原子能技术,于敏根据国家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科研方向,毅然放弃自己喜爱的量子力学研究,转而去研究原子核物理。他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焦点,瞄准了这一研究领域国际前沿课题。 

  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的核武器,就是氢弹。在我国还没研制成功第一枚原子弹时,有关部门高瞻远瞩,作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一步。与原子弹相比,氢弹的威力要大得多,当然设计研发难度也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其实,于敏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捆绑得这么紧密。1961年1月份的一天,于敏应邀来到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很直接的问了他一个问题“经院里研究决定,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你看怎么样?” 

  当时34岁的于敏,已经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了十春秋,眼看要有所发现有所建树的关键时刻,组织上却让他转行。突如其来的决定,他始料不及。钱三强郑重地对于敏道:“咱们一定要把氢弹研制出来,我这样调兵遣将请你,不要有什么顾虑,相信你一定能干好 

  大脑瞬间短路的于敏,很快回过神来,这是组织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肯定和信任。片刻思考后,他欣然接受了这一重任。 

  氢弹设计的确要比原子弹复杂的多。在研制过程中,就曾出现技术“瓶颈”,无法突破。在研究过程中,一条条途径被提出来,经过一番论证和分析,又一条条被否决。好长一段时间,于敏和他的同事找不到氢弹理论的突破口,陷入“死循环”的尴尬境地。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杀手锏”。于敏特别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一些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明确科研方向。他把这一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物理学的分析方法”。自从投身研制氢弹那天起,于敏整天脑子想的,除了氢弹还是氢弹,计算的物理模型对吗?物理参数对不对?计算程序是否要改进?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技术途径?等等一系列问题,让他千头万绪。 

  氢弹理论研究的转折点,发生在1965年。为了找到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技术,于敏率领一支攻关小组,到上海华东计算机所,利用J501计算机进行设计。研究物理的和研究数学的混合编队,轮流到机房算题每去一次,就抱回一大印满数字的纸,其他人员就开始分析计算结果。但事与愿违,计算结果总差强人意 

  计算在反复进行,谁也没有选择放弃。最后在于敏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下,大家攻克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技术瓶颈,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氢弹理论关键技术终于攻破,于敏兴奋得一夜未眠。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专家中,唯独于敏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但这并不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高峰。于敏说:“我并不聪明,想要超越别人,只能比别人更刻苦努力。” 

  作为我国本土培养起来的核物理学家,于敏在核物理领域的高超造诣有目共睹。在科研实践中,他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叫做“粗估法”。于敏的这种先见之明,不仅表现在高深莫测的理论上,更多地体现在科研实践中。 

  有一次,大家看到国外报道一个重要元素的新截面数据。这个数据高得离谱,如果试验数据是对的,将对热核反应大有好处,如果是错的,则会南辕北辙。然而鉴别数据真伪,只有重复这个实验,但要耗时费力。 

  真理不辨不明,于敏决心厘清数据真伪。两天之后,他在全所做报告,从核反应基本理论出发,分析各种物理因素,进行详尽推导,最后胸有成竹地宣布:外国报道的数据是错误的,从而避免了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后来,国外权威机构公布了那个试验数据,的确存在谬误。 

  氢弹原理的突破,让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造出氢弹来。但是,氢弹理论方案出台后,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和工程制造问题需要解决,况且氢弹原理成功与否,还需要试验来检验。接下来,于敏带领研究团队,继续奋战,为氢弹原理实验做着精心准备。 

  1966年12月28日,罗布泊核试验基地鲜红的火球腾空升起,巨大蘑菇云翻滚而上……当听到试验数据与理论预估结果完全一致时,于敏一直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1967年6月17日,正式对外宣布: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让我们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外媒盛赞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的不可思议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我国核武器研发速度震惊世界。尽管在氢弹研制中,于敏功不可没。但面对“氢弹之父”的称誉,于敏却这样说道:“我觉得受之有愧,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密切配合,才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于敏的身影,在氢弹研发道路上渐行渐远,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由于长年累月的科研攻关,积劳成疾,于敏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没有食欲,疲惫无力。出于强烈的责任感,一直坚持到技术问题解决后,他才离开青藏高原。 

  自从担起研制氢弹重任那天起,于敏不但要隐姓埋名,而且还要远地奔波。工作上,于敏心无旁骛,他对氢弹研究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单位,大家都知道向于敏请教有“三不”:一是不论时间和场合,随时随地可以提问;二是不论范围,物理的、工程的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都可以问;三是不论问题大小、难易,尽管问,一样耐心解答。 

  作为我国核物理领域泰斗级人物,晚年的于敏,慨叹一生有两大遗憾:一是年轻时没机会出国深造,在他看来,这对一个科学家来讲,是很大的遗憾;二是因为工作太忙,对儿女关心不够,没能培养成对国家有所建树的人,虽然想起来略有遗憾,但无怨无悔。 

  是啊,为了科技事业无怨无悔,像于敏院士一样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还有很多。正因为他们的付出,才得以带领着我国拥有科学梦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和传承着一名科技工作者该有的精神面貌。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