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睡眠瘫痪与心中困兽

沉睡的女孩 图片来源:pixabay
想象一下自己在半夜惊醒,面前是一只獠牙正在滴血的怪物。你试图惊叫,却无法发声,甚至不能调动一块肌肉!如果这个场景听起来很耳熟,那么你可能经历过睡眠瘫痪。它是人在刚睡着或睡醒时无法移动身体或说话的一种症状,且时常伴有幻觉,约五分之一的人有过至少一次这种经历。虽然十分常见,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它的机制仍然是一个谜。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文化将其归因为黑魔法、神话猛兽甚至是超自然活动。即使科学家们已经驳斥了诸如此类的解释,这些文化信仰仍旧根深蒂固。我和同事近十年在6个国家开展的研究揭示了其背后显著的身心相互作用:睡眠瘫痪相关的信念可以大幅影响这一生理与心理过程。
睡眠瘫痪发生的原因似乎是大脑在清醒与快速眼动(REM)睡眠期交替时发生的小故障。在REM期,你会经历栩栩如生的梦境。为了避免你因为这些逼真的梦境而梦游并伤害到自己,你的大脑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暂时麻痹你的全身。你的大脑确实有这样一个能控制清醒与睡眠的“开关”(一系列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它有时会失灵,这时你的身体仍被REM施下的“咒语”所麻痹,但是大脑却会马虎地醒过来,使你被困在清醒和REM睡眠两个平行世界构成的矛盾中。REM期清晰的梦境在睡眠瘫痪期间就好像真实发生了一样“溢出”到正逐渐清醒的意识之中,使你看到长着獠牙的怪物及其他幻象。

图片来源:Pixabay
人们常在这些幻觉中看到鬼魂入侵他们的卧室,世界各地对此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埃及,吉恩(Jinn或Genie)是一种会恐吓甚至杀害人的超自然生物,民间认为是它引发了睡眠瘫痪。在意大利,潘达费什(Pandafeche)被描述为恶毒的女巫或吓人的巨猫,有人将睡眠瘫痪解释为它的袭击。在南非,原住民认为这种瘫痪状态是骇人的矮人样怪物托科洛希(Tokoloshe)施下的黑魔法赛盖特洛(Segatelelo)引起的。在土耳其,则是神秘的灵魂般的卡拉巴桑(Karabasan)。丹麦人则提供了一种缺乏想象的解释:他们把睡眠瘫痪主要归结到了一些生理风险因素上,比如压力。
这些科学或耸人听闻的解释可能对人们经历的睡眠瘫痪产生重大影响。把埃及和丹麦的情况拿来比较,我们发现埃及人比丹麦人更害怕这种现象。事实上,过半经历过睡眠瘫痪的埃及人认为睡眠瘫痪是致命的。埃及人还认为他们的经历持续时间更长且发生频率明显是同组的三倍。关于睡眠瘫痪的信念似乎显著影响了他们的经历:将其归因为超自然力量的人会更恐惧,发作的时间也会更长。一种规律正在显露出来:睡眠瘫痪在与特定的信念结合后,已从一种简单的“大脑故障”变成了一种慢性、持久且具有潜在致命性的超自然事件。
问题在于这些结果能否被重复。意大利人同样对睡眠瘫痪的起因明显抱有文化信仰,阿布鲁佐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他们经历的睡眠瘫痪是潘达费什引起的。和埃及人一样,意大利人的睡眠瘫痪更频繁,时间更长,他们对其也极度畏惧。两组对象关于这种现象的信念通过“反安慰剂效应”,在一种奇特的身心相互作用中加剧了其症状。这种主观的想象具有塑造生理体验的惊人能力。

图片来源:Pixabay
基于这些发现,似乎人们越畏惧睡眠瘫痪,他们经历得就越多,作用也越强。起初人们认为是无害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信仰已使其产生变化,引发了条件性恐惧并改变了幻觉内容。焦虑与恐惧使人们更容易受到侵袭,所以害怕睡眠瘫痪的人通常更容易经历它。在埃及,睡眠瘫痪的普遍性确实几乎是丹麦的两倍。并且如同在意大利的发现那样,认为睡眠瘫痪是超自然因素导致的人群同样更容易在发作期间产生幻觉——包括经历一种幽灵般的“可以感知的存在”。一旦睡眠瘫痪发生了,人们就会从恐惧的角度去理解,导致更多的焦虑和睡眠中不希望发生的觉醒,进而使睡眠瘫痪显著增多。我把这种恶性循环称作“恐惧-幻觉模型”,它会持续加剧直至睡眠瘫痪变得慢性、持久,甚至具有心理病理特征。
我们的新发现针对睡眠瘫痪提出了一种有趣的可能性:在伴有某种信仰的情况下,睡眠瘫痪不止令人恐惧,而且可能对人造成心理伤害。在一次发作后良久,这种作用仍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埃及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与从未经历过这种现象的人相比,经历过的人心理创伤和焦虑症状有所增加。出现了幻觉的人(例如看到了“恶魔般的生物”)受伤害的风险更大。在另一项开展于阿布鲁佐的研究中,我和同事最近发现对睡眠瘫痪本身和因其死亡的恐惧与心理创伤和抑郁症状存在关联。这些发现表明,当我们通过特定的文化滤镜去理解时,睡眠瘫痪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睡觉之于遭受着睡眠瘫痪的人们不再是一种逃离现实。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睡眠确实可能导致精神疾病。人类的思维比我们想象的要神秘得多,并且有时还很阴恶。
作者:Baland Jalal是剑桥大学的一名神经科学家,曾在哈佛大学工作。
翻译:郑宸
审校:马晓彤
引进来源:科学美国人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911_1034068_taonews.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