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医药健康

骨骼投资要趁早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世界骨质疏松日:10月20日
  自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10月20日定为“世界骨质疏松日”至今,全世界已有100多个成员国家及组织加入这一活动,向各国政府和人民群众普及骨质疏松防治知识。我国骨质疏松群体庞大,2018年首个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达到32%,其中男性为10.7%,女性高达51.6%。可见,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哪些人易患骨质疏松,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哪些人易患骨质疏松?
  按照人群易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可控制因素人群,比如白种人、黄种人危险高于黑种人,50岁以上的绝经女性、60岁以上男性骨折率明显增多。第二类是可控制因素人群,具体人员组成符合以下几个特征: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用酒、咖啡及碳酸饮料,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经常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抗癫痫药、抗肿瘤药等。
  骨质疏松的4个早期症状
  骨质疏松的危害很大,它会让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并引起脊柱变形,使其身高变矮和驼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发现越早,防治越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越小。早期骨质疏松主要有4个临床表现:1.腰背酸痛。刚开始通常在静息状态或夜间发生,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2.腿抽筋。经常出现以下肢为主的抽筋症状。3.个子变矮。身高缩短3厘米以上即可诊断。4.轻微外伤即可引发骨折。比如提重物也能骨折,不小心扭到也会发生骨折等。如果怀疑自己患有骨质疏松,建议到医院做骨密度等相关检查。
哪些人易患骨质疏松,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预防骨质疏松,从婴幼儿开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防治的慢性病。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婴幼儿、青少年以及成年后的生活方式都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人体骨骼中的矿物含量在30~35岁达到最高峰(医学上称为“峰值骨量”),之后便会慢慢降低。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就越晚,程度也越轻。因此,我们应该从婴幼儿时期甚至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开始往自己的“骨矿银行”里“存款”,不断给骨骼积累营养物质,让自己获得尽可能高的峰值骨量。
  研究表明,日常膳食中摄入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钙、钾、微量元素(锌、铜、锰)、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K不足,或者蛋白质、磷、钠摄入过量均可能导致骨量减少。要想为自己的骨骼做“投资”,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必须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膳食外,还要注意多种营养素之间的良好平衡,才能为钙的吸收创造良好环境。如果能长期坚持摄入低脂肪、适宜蛋白质、高蔬菜水果、低钠高钾膳食,并注意钙的充足摄入,将对骨骼健康十分有利。
  如何通过饮食改善骨质疏松?
  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除了补充钙剂和补充维生素D外,还应格外注意日常膳食中的补钙。坚持膳食平衡、食物多样化,才能获得充足的钙摄入。如每天喝300毫升左右牛奶,同时常食用豆制品、海带等高钙食品,并可将其与肉类同煮。用虾皮做汤或做馅也是日常补钙的较好选择。蔬菜中的荠菜、苜蓿、雪里蕻、小白菜、油菜、茴香、芫荽、芹菜叶等含钙量都很高,可以每天轮换食用。芝麻酱含钙量也很高,可以用来拌凉菜。此外,补钙时也可进食一些含镁较多的食物,如坚果(杏仁、腰果和花生等)、豆类、瓜子(葵花子、南瓜子等)、杂粮(黑麦、小米和大麦等),可以帮助钙沉积在骨骼上。
  Tips:晒太阳可预防骨质疏松
  维生素D可促进钙在体内的吸收,而太阳中的紫外线可帮助皮肤合成维生素D。在不涂抹防晒霜的情况下,暴露面部、四肢,经日光照射20分钟,可保证每日维生素D的需求量。不过,生活在北方的人,在冬季则很难达到需求,建议多吃些维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如三文鱼、沙丁鱼、金枪鱼、香菇、鸡蛋黄等。
  服用钙剂注意事项
  补充钙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各种钙剂中的钙元素含量分别为:碳酸钙40%、氯化钙27%、乳酸钙13%、葡萄糖酸钙9%。口服钙剂一般应在进餐时或饭后立即服用,以减少胃部不适。同时食物的刺激会使胃酸分泌增加,促进钙剂的解离。建议老年人选择咀嚼型钙片,嚼碎后服用或少量多次服用,以提高钙的吸收率。单纯补充钙剂并不能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还需遵循医嘱,服用相关药物。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
layui

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623_1050147_taonews.html
Baidu
map